为深入开展校地合作育人,更好服务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做好第二课堂教学,近日,音乐学院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社长何忠信先生来院传承讲学,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走进《陕西地方民歌演唱》课程。
讲座前,举行了学院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党总支书记为何忠信先生颁发了聘书,李明军副院长(主持工作)代表学院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社长何忠信先生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达成共建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教学实践基地、开展《陕西地方民歌演唱》专题课程教学改革等协议。教务处、发展规划处、质评处、学工部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聘任仪式。


随后,何忠信社长为音乐学院师生做了题为“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的历史与传承现状”专题报告。何家营鼓乐脱胎于唐代长安燕乐,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并保存最完整地大型民间乐种之一。其乐曲含有唐以来各代音乐的成分,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记谱方式源自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在民间历经千年流传,遵循严格的师承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何社长就目前鼓乐社的记谱方式——工尺谱进行了重点介绍,它的演奏不同于简谱和五线谱,要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要求在演奏前必须能够背谱,要把乐曲的旋律和行腔中的“哼哈”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中发挥出音韵与旋律的特性,从而表现出西安鼓乐独特的风格特征。演奏乐器以中国传统的笙、管、笛为主,演奏大气、雄浑、高雅,它的大量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代表曲目《番调》《群英宴》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音乐学院将民间艺术家请进课堂,是推进学院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创新。本次专题讲座,拉近了同学们与本土非遗文化的距离,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优秀民族文化的兴趣。学院今后将继续保持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不断提升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水平。
(供稿:音乐学院 撰稿:赵晨泉 审核:李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