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发展>>正文

寒假返家乡活动风采展示(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4点击数:

23届舞蹈一班任熙媛 寒假返乡,参加全国冬季"村晚"和咸阳春晚的筹备,让我触摸到中华文化的强劲脉搏。山水长安,唐诗故里——“村晚”是文化根脉里的青春绽放,转战咸阳春晚舞台时,动态捕捉技术将水袖轨迹转化为数字流光。当我的云手动作触发穹顶环幕绽开万千牡丹时,忽然想起老艺人的话:"戏要三分生"。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是取代而是共生,就像我的足尖既踩着陕北老腔的拍子,也踏着电子音乐的脉冲

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里,我读懂了舞蹈的使命:身体是流动的文明载体,每个腾跃都在续写五千年未断的文脉。这方舞台,让我找到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坐标。

23级舞蹈1班刘悦茹,代表绥德县参加2025全国秧歌展演 在秧歌展演中,我满心都是激动与自豪.作为绥德秧歌代表队的一员,这段经历让我贵又难忘。排练时,老师耐心教我标准的“二人踢场子”,我逐渐掌握扭、摇、摆、跳、转的精髓,和搭档的一闪一跳配合的也越来越默契,手中花扇随心而舞。

展演那天,身着绚丽服装,沉浸在欢快旋律里,将陕北民歌与秧歌完美融合。台下观众的眼睛里满是惊叹,掌声、欢呼声不断,这让我深知绥德秧歌的魅力和感染力。绥德秧歌不愧是陕北文化的瑰宝,“歌、舞、戏、乐”融合,刚劲又不失柔情,尽显陕北儿女的热情奔放。

它承载着陕北人的精神,从田间地头走上更大舞台,让更多人感受那份土气、野气、灵气与豪气。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提升了技艺,更让我意识到传承和创新绥德秧歌的责任。让绥德秧歌的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熊熊燃烧

22级音本三班乔越茹参与这次“元宵团圆乐,老少共欢颜”志愿者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老人们的互动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长辈沟通,也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福。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快乐,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心。

23级舞蹈学一班秦子雯,今年有幸登上渭南市春晚舞台,这是我难忘的高光时刻。从接到通知就投入排练,雕琢每个动作,只为舞台上的完美呈现。春晚当晚尽情表演,台下掌声雷动,这次经历让我收获勇气自信,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对艺术的热爱。

23级舞蹈学一班刘彤妍登上渭南春晚的舞台,心中满是激动与自豪。当聚光灯亮起,所有的紧张化为力量。台下观众热情的目光,如同冬日暖阳。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舞步,都是团队日夜排练的心血结晶。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是荣幸也是挑战,它将成为我记忆中璀璨的一页,激励我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24级音乐三班韦雨彤,受老师邀请回校演讲。前些天回母校宣讲,很开心见到了以前的老师和同学给学弟学妹宣讲的时候,通过他们“放光”的眼睛,我看到了他们对大学与对外界的向往.

给学弟学妹们宣讲犹如看见了以前的自己仿佛是在跟当年那个年少无知的自己对话,帮助别人总是快乐的收获颇多,熟悉的地方她们说着亲切的话语让我颇为触动。乡音难改,乡情缠绵带着不舍我们终将走出校园,成为更好的自己

24级音乐三班刘璎漩,踏入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门,我被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所包围。墙上挂着的照片和照片和勋章,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英勇的历史。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退役军人们的坚韧与英勇,更在心灵深处经历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不易与伟大,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他们身上那种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23级音乐学本科2班的张铭洋,在寒假期间参与了团中央联合团宝塔区委、宝塔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团中央“伙伴计划”,主要工作包括音乐课堂志愿服务。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红色文化融入音乐教学。通过运用肢体动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唱红色歌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

这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它让我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我将带着这份成长和收获,继续努力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投身到返家乡社会实践中,用青春和热情为家乡的发展添彩,在实践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华彩篇章。


关闭

版权所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音乐学院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二路 电话:029-81530228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